从年节礼单 C 位到指尖回收:大润发购物卡的退场与团团收的登场
抽屉深处的铁盒里,还躺着两张印着红色 logo 的大润发购物卡。卡面的 “大润发” 三个字边角已经磨得发毛,就像那些被时光磨淡的周末午后 —— 推着购物车穿过零食区,母亲总会把卡从钱包里抽出来晃一晃:“今天随便挑,用你爸单位发的福利卡。”
那时候的大润发购物卡,是比现金更体面的存在。春节前的超市入口总排着长队,拎着红色购物袋的人手里大多攥着一张卡 —— 是单位发的年终福利,是走亲访友的伴手礼,甚至是小夫妻攒着买年货的 “储备金”。收银台扫卡时 “嘀” 的一声,比掏钱更有仪式感,仿佛那不是消费,是把日子过得扎实的声响。
后来的变化是悄无声息的。先是购物车里的东西越来越少,母亲开始念叨 “网上的洗衣液比超市便宜两块”;再后来,父亲单位的福利换成了京东卡,“能直接买家电”;直到去年春节,亲戚拜年时递来的不再是大润发购物卡,而是一句 “给你转了两百块买菜钱,叮咚上能直接用”。
铁盒里的购物卡就这样被剩下了。去超市的次数从每周一次变成每月一次,偶尔想起时,要么是卡内余额只剩几十块,不够买一桶油;要么是家附近的门店早就改成了生鲜超市,卡根本用不了。收银台的阿姨指着服务台的告示:“退卡要带身份证,还得等七个工作日。” 来回跑两趟的功夫,还不如在手机上买袋米直接送到家。
直到某天刷到 “团团收” 的回收入口。点开小程序,输入卡号和密码,系统秒算出能兑的金额 —— 比自己跑去超市退卡多了五十块,还不用排队。确认回收后,钱在十分钟内就到了微信钱包。退出页面时才发现,原来不止大润发、沃尔玛的卡都能在这里兑,就像给这些被遗忘的卡片开了个 “中转站”。
那些曾经被小心收在铁盒里的购物卡,终究没能逃过被替代的命运。但团团收的出现,又让这种 “退场” 少了些遗憾 —— 它不再是抽屉里蒙尘的纸片,而是能随时变成买菜钱、水电费的实在价值。就像当年大润发承载过的生活期待,如今换了一种方式,继续融进柴米油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