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陈毅被调往中原,在两军协同作战起到了哪些作用?
产品展示
产品展示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陈毅被调往中原,在两军协同作战起到了哪些作用?

1948年,解放战争打得正激烈,4月底的时候,中央给陈毅和粟裕发电报,让他们来中央驻地开会。会议结束后,中央安排陈毅去中原局工作,不再直接管华野了。尽管粟裕多次请求,中央还是同意陈毅保留华野司令员兼政委的名义,但实际上由粟裕代理这两个职务。在中央的催促下,陈毅没过多久就去中原上任了。虽然他的名字还挂在华野司令员兼政委的位置上,但从那以后一直到解放战争结束,他都没再回过华野,也没再管过华野的具体事务。

为啥中央要把陈毅调到中原,网上大家说法都不一样。比较多的人觉得,这样能让陈毅在华野和中原野战军之间搭个桥,让他们能联手打仗,效率更高。但这个说法不太能让人信服,因为想让两军联手,没必要把一个战区的一把手调到另一个战区当二把手,历史上也没这样的例子。而且,从当时的文件看,中央调陈毅去中原,没提到这个考虑,主席跟陈毅聊天时也没说。后来战局的发展显示,陈毅到了中原军区,对那儿的建设发展帮助很大,但在两军联手打仗上,作用就没那么明显了,豫东战役、淮海战役都能看出来。

豫东战役时,粟裕打算包围消灭区兵团,但中野觉得粟裕的打算有点冒险。不过,主席站在粟裕这边,要中野帮忙拖住胡兵团,好让华野顺利打仗。其实,粟裕最头疼的就是这个胡兵团,他心里没底,不知道中野能不能挡住胡部。所以,6月30号,粟裕给主席和中野发了电报,问胡琏走到哪里了,还拜托中野使劲儿拖住胡兵团,并及时告诉他胡部的动静。

在攻打黄伯韬兵团的关键时刻,局势愈发紧张,粟裕急忙给中野和军委发电报,请求中野拖住胡部,别让他们在8号前赶到豫东战役的太康地区,这样粟裕就能专心在7号前消灭黄兵团了。

总理和主席在7月4日和6日连续发电报,紧急指示中野部队必须全力挡住胡琏,确保粟裕在南方的安全。电报里话说得很重很急,像“至关重要”、“严格命令”、“一定要做到”、“盼望至极”这样的词都用上了。

说白了,中野进入大别山后吃了大亏,实力大减,心里也没底了,不敢跟胡琏的部队硬碰硬,变得有点狡猾,只会跟在胡琏兵团后面骚扰,想拖慢他们的脚步。但胡琏可不吃这一套,撒腿就跑,6号那天就甩开了中野,冲进了太康,离豫东战场不远了。这时候,中原战场上国军扎堆,粟裕压力山大,他得同时对付区寿年的残兵、气势汹汹的黄伯韬部,还得防着来帮忙的邱清泉部,兵力已经绷得紧紧的。偏偏这时候,胡琏兵团又来了,粟裕这下子可真是四面楚歌,战局说变就变。没办法,粟裕只好忍痛放弃了快到嘴边的肥肉,想办法开溜。他让炮火猛轰,把黄伯韬吓得魂飞魄散,忙着烧文件准备拼死抵抗,结果粟裕却悄悄下令撤退,带着部队跑到鲁西南去喘口气了。

如果不是粟裕指挥打仗特别厉害,场面控制得稳稳当当,再加上华野战士们勇猛无比,豫东战役的结果可就难说了。这么关键的时刻,陈在两边军队一起打仗这事儿上,好像也没啥大贡献。

想象一下,要是中野这时候能拿出在淮海战役时死磕黄维兵团的那股劲儿,只要能多拖住胡琏三天,华野就有机会在这场战斗里把区兵团的残兵败将和黄伯韬兵团一网打尽。这样一来,淮海战役说不定能早点结束,战果也会更加辉煌了。

在豫东战役那会儿,中野没能拦住胡链兵团,结果华野围打黄百韬兵团的事儿就差那么一点儿没成,这事儿粟裕一直记在心里。到了后来的淮海战役,粟裕心里还在琢磨陈邓那边能不能配合得上。所以,粟裕在10月31日一早,就给主席还有中野的陈邓发了电报,提议说:“这次战役动静大得很,还是得请陈军长、邓政委一块儿来指挥。”

领导理解了粟裕的打算,发电报同意了他的提议,“整个战斗都由陈邓来统一指挥。”但陈邓心里没谱,于是在11月2日很巧妙地回电说:这次打仗我们愿意担起指挥的担子,只不过通讯设备不太给力,所以还得请军委多直接指导粟谭那边。

所以在淮海战役那会儿,华野和中野两队人马都是自己管自己,但也互相帮忙,军委呢,就在上面直接管着他们。要是两队需要一起行动,那就得军委发话,或者他们先发电报商量,再报给军委同意。就说华野的陈士榘接到命令去帮中野打黄维时,中野却不想让出自己的攻击位置,想让陈士榘的部队分开来帮忙。可陈士榘带着部队就走了,说是去加强防守,挡住敌人的援军。这时候,陈士榘没按命令来,三常委也没法直接命令他听话。从这里就能看出,陈毅在中间协调的工作,真的挺难做的。

主席让总前委来处理两军的后勤协调工作,但实际上总前委并没有直接管这些。那时候,两大野战军都有自己的后勤部门来管自己的物资。华野的后勤是华东军区在负责,中野的则是中原军区的邓子恢和李达在管。不过,中野在打仗时反应有点慢,准备工作没做到位,到了12月12号,中原军区的粮食就不够用了,得靠华野帮忙。15号的时候,粟裕给邓李回了电,同时也告诉了刘陈邓、华东局和中央军委,说要把两军的后勤问题合起来解决。就从那天开始,中野的后勤也由华野的后勤部门和华东支前委一起管了,统一给华野和中野提供物资。

从豫东和淮海这两场大战来看,陈毅在关键时刻协调两军一起打仗的能力,其实并没有那么强。

当然,陈毅在解决两军间的纠纷、加强他们之间的合作,以及加深革命友谊上,贡献非常大。就拿1948年3月来说,华野的陈唐部队和中野的陈谢部队合力攻下了洛阳,那场洛阳战役真是打得精彩绝伦。可在战后总结时,华野的指挥官陈士榘光顾着夸自己的人了,对中野的兄弟们表扬得不够,还一个劲儿地说炮兵有多厉害,却忘了中野因为去了大别山,好多重家伙都不得不埋了,这让中野的战士们心里很不舒服。再说豫东战役胜利后,华野政宣部写了篇文章,发表在1948年7月20日的《大众日报》上,叫《华东军事观察家评开封及豫东大捷》。那文章里净说正面战场打得多好,却对中野在南边拖住胡琏、吴绍周兵团,还有在西边牵制郑州敌人的事儿提都没提,这实在是不应该。

7月24号,陈毅给粟裕和陈士榘发了电报,在夸奖他们做得好的地方后,也直接指出了那些不足之处。粟裕、陈士榘还有唐将军,接到这带批评的电报时都挺惊讶,不过很快就在28号回了电,说是“给陈军长回复,同时也报告给军委”,他们“全都认错,还会好好反省”。他们还向刘邓和其他兄弟部队说了对不起,并且对步兵和炮兵一起作战时碰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和说明。

比如说,在淮海战役的第二阶段,正当大家忙着包围消灭黄维的部队时,成钧带着华东野战军第7纵队,从徐州西南那边绕过来帮忙。这时候,陈毅找到成钧,让他把纵队里的山炮团调到临涣集,交给中原野战军统一指挥,成钧二话不说就答应了。另一边,陈士榘带着华东野战军第3纵队、第11纵队、鲁中南纵队还有一些炮兵去支援中原野战军,一起攻打黄维的部队。陈毅特别跟第3纵队的司令员孙继先说了,打下黄维后,缴获的东西都得给中原野战军。所以,第3纵队打下双堆集后,就把缴来的轻重机枪还有俘虏都交给了中原野战军。挺有意思的是,陈毅是悄悄跟孙继先说的,而不是直接跟带队的陈士榘说,这可真是显示了陈毅的高情商。

直到渡江大战那会儿,陈毅才真正意义上做到了指挥两支队伍一起打仗。淮海战役过后,江北的敌军主力差不多被打光了,形势已经很明朗,我们赢定了。这时候,陈毅和邓小平才放心地用总前委的名义来指挥两军一起渡江。不过话说回来,他俩主要是做政治工作的,指挥大部队打仗不是他们的强项,做事比较求稳,怕出乱子。所以,他们下了两次作战命令,结果都被粟裕直接给改了。

#百家说史# #6月发文冲刺#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