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明王朝1566》中,嘉靖知道陈洪的为人为什么还重用他?
内阁重新分配了“抄家款”后,嘉靖皇帝的心情大好。他梦寐以求的大房子终于能顺利推进,并按时完工。
黄锦哄着他服下药后,嘉靖皇帝决定去巡视一下修筑工程。但实际上,他早已得知百官今日集体上疏的消息,此行也是为了亲眼见证陈洪的本事。
踏出玉熙宫,厚厚的积雪覆盖了地面,黄锦忍不住抱怨道:“这些奴婢越来越懒了,连路上的雪都不扫。”
嘉靖皇帝却显得很随意,并未动怒,反而乐在其中:“幸亏他们没扫。踩着雪可以消除心火,你是不懂的。继续走吧。”领导树立权威的方法多种多样:一本你从未听过的小众书籍、一条从某个自媒体号上看到的养生知识、或是昨晚刚查到的一段历史人物的野史故事,都能成为彰显其学识渊博、深不可测的理由,猜不透,就会畏惧;有畏惧,才能树立权威。嘉靖皇帝那句“踏雪去心火”,就如同他请严嵩和徐阶喝粥时说的一句“养生无过津液”一样,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再次强调:朕才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大明神仙!继续前行,两人遇到了宫中的禁卫,被黄锦呵斥退开后,嘉靖皇帝笑道:“看不出你这么笨的人还有人怕你。”表面上笑着,但嘉靖心中可能在叹息,如果黄锦真有这般权威和狠心,他又何必将大权交给陈洪?当然,自遣走吕芳之后,他也不希望黄锦这个“贴心人”成为未来继位者的眼中钉、肉中刺。接下来,黄锦说了一句绝对经典的话:“主子这话可说错了,这不是怕,这是规矩。”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其实就是领导按照一定规则画了一个圈。在圈里,你就是懂规矩的好同志,要听领导的话,然后得到相应奖励。出了圈,你就是捣乱分子,会受到严厉惩罚。这便是规矩。所以,下属并不是害怕领导,而是害怕规矩,因为这个规矩包含了他们赖以生存或者追求的一切。而领导则掌握着决定这一切的权力。简而言之,是权力造就了规矩,而规矩才使得人们感到畏惧。在嘉靖王朝,为何人人都怕嘉靖皇帝?因为他手握重权,用这些权力划定了一圈又一圈的规则。违反规则者被杀;遵守规则者升官发财,那么,你会如何选择?来到禁门附近,黄锦叫住了嘉靖皇帝,两人展开了这样一段对话:嘉靖:“朕给你念首唐诗,你猜猜朕指的是谁。”黄锦:“奴婢未必能猜中,但若猜不中,还请主子告知。”领导需要树立权威,下属更需维护这种权威。黄锦如此回应,不仅避免了自己回答错误的尴尬,也突出了领导学识渊博,更给领导提供了再次展示学问、树立威望的机会。
嘉靖皇帝轻声吟诵道:“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唐诗虽然简单,但要在领导面前回答得当却是一门学问。
在领导树立权威时,往往会展示一些冷知识。如果你正巧掌握这些内容,该如何应对?是装作不知,还是准确回答呢?
让我们看看黄锦的反应:“主子,这人是李广。”无论黄锦是否真的聪明,他故意表现出的机灵,为嘉靖皇帝提供了一个进一步“教育”他的机会,这是最完美的回应方式。
嘉靖皇帝带着一丝讽刺说道:“蠢奴婢,李广还用你猜吗?”
铺垫已经做好,领导的面子也有了;此时,如果黄锦继续装糊涂就显得矫情了。因此,他试探性地提出另一个答案:“主子,您是不是想起胡宗宪了?”
除了被称为“东南一柱”、“国之干城”的胡宗宪,还有谁能配得上嘉靖皇帝口中的“龙城飞将”?还有谁能做到“不教胡马度阴山”!显然,黄锦的话正中嘉靖皇帝下怀,嘉靖幽幽说道:“严嵩父子真是不争气啊!搞得朕连胡宗宪这样的才俊都不能用了;如果他还在,俞大猷和戚继光早就把福建和广东海面的倭寇剿灭了。今年那几百万军饷也省下来了,丝绸、瓷器和茶叶早就卖到西洋去了。”严党倒台牵连了胡宗宪;胡宗宪倒台影响了抗倭大局;倭寇未除,军饷无法节省,对外贸易更是难以进行,什么“龙城飞将”、什么“东南一柱”,归根结底,嘉靖皇帝还是关注着钱!可惜了胡宗宪,可惜了巨额军饷,也可惜了海外贸易,但对于沿海百姓的死活却只字未提,仅凭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嘉靖便无疑是个昏君。既然没有钱,这皇位对嘉靖也变得乏味,于是他产生了退位的念头:“朕有个想法,等修好了这两宫两观,就让裕王接替朕的位置,我专心玄修你,说朝里的大臣和外边的封疆大吏哪些能够辅佐裕王?”主动退位,一心玄修,这看似荒唐但对大明王朝、对天下苍生来说却是好事。当然,这是我们的希望,而实际情况是权力欲望极重的嘉靖绝不会这样做。那么,为何如此重要的问题要问黄锦这个直率而笨拙的人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既不打算真正退位,又想听真话!如果别人说真话支持他退位,他会不高兴;若不同意,则基本是假话,他同样会不悦;而面对这个问题,黄锦只有两个选择:要么真心劝阻,要么继续保持直率,不予置评。这两种选择,都能让嘉靖理解并接受。谨慎起见,黄锦选择了后者:“回主子,这话奴婢不敢答。”果然,嘉靖不仅没有生气,还温和地说道:“朕也不怪罪你,说实话吧。”接下来,我们听黄锦的解释:“奴婢实在是想不通,不是怕主子责罚。”
这番话正契合了嘉靖皇帝对他的评价——“又直又笨”。如此坦诚的回答,自然不会引起皇帝的不悦。而此时,嘉靖皇帝正需要这样一个既直率又愚钝的答案。
于是,嘉靖放下追问,只叹息道:“是啊!连朕自己都难以决断,你又怎能参透呢?我大明朝拥有众多文臣武将,但真正能够名垂青史的有几人?尤其现在,有些人竟然把心思动到了裕王和朕的孙子身上,这样的人怎能不防。”
嘉靖皇帝此刻带着黄锦“出去走走”的用意也就显而易见了。嘉靖所指的“有些人”,无疑是徐阶、高拱、张居正等清流官员。严嵩倒台后,“清流党”一家独大,而裕王成了这些清流官员们的依靠。
这对嘉靖来说,是个巨大的隐患,虽然这个威胁并非来自弑君篡权,而是朝局失衡导致他无法掌控全局的风险。
因此,嘉靖才会发配与裕王暗中勾结的吕芳,并重用心狠手辣的陈洪,简而言之,陈洪就是另一个“严嵩”,用于制衡清流、压制百官,从而让嘉靖能够集中权力,稳固大明江山。
然而,这份深沉复杂的帝王心思,吕芳理解但已经离开;黄锦虽在身边,却未必能完全领悟。高处不胜寒,独自面对一切的嘉靖需要一个知己,一个能够洞悉他内心世界的人。而这个人,就是黄锦!
如同嘉靖所言,“往后给朕写实录的时候,把今天看到的一切都记下,朕没有招惹他们,是他们在挑衅朕。” 嘉靖更需要一个亲信,为自己辩护,为自己正名。当然,要让黄锦理解并为他发声,就必须保全黄锦,以免他成为陈洪树立权威的牺牲品。
因此,嘉靖特别带着黄锦去看受难中的冯保,并嘱咐他说:“以后不要太过直接,不要再当面顶撞陈洪,这是为了你好。今后能杀掉陈洪的大概就是此人!”一句话,道尽了嘉靖皇帝内心深处的不甘与无奈:利用陈洪,就不得不维护其权威;当陈洪与黄锦发生矛盾时,他无法站在黄锦这一边,因此,他只能劝诫黄锦,让他学会保护自己。然而,对重用陈洪这件事,也许像黄锦这样忠诚的人会怀疑嘉靖是否真的昏庸。
所以,他特地带着黄锦来看冯保,以交代冯保的重要性——你看吧,我并非真心重用陈洪,我早就安排好了他的结局。同时,他带着黄锦观看百官上疏逼迫君父,以说明不得不重用陈洪的原因——你看,没有陈洪,大明朝马上就会陷入混乱。如同嘉靖所说,“朕不得不如此”,其实,《大明王朝》的整个故事只有一个核心,那便是沈一石。从大明朝皇帝朱厚熜,到淳安县县丞田有禄,无不是沈一石,无不是身不由己!嘉靖四十五年,明朝天空阴云密布。皇帝朱厚熜闭门修道,不理朝政,整个大明王朝在风雨飘摇中前行。在这动荡时局里,两个人物尤为引人注目:严嵩和海瑞。严嵩,这位权倾朝野的大臣,一手遮天。他表面温文尔雅,如儒者般谦逊,但实际上却心机深沉、手段狠辣,他善于揣摩皇帝意图,每每能在关键时刻提出让皇帝满意的建议,从而稳固自己的地位。
然而,他贪婪腐败,使得民间怨声载道,百姓生活困苦不堪,海瑞,这位清廉正直、不畏强权的官员,出身贫寒,从小立下为民请命的志向。
他敢于直言进谏,即便面对如日中天的严嵩,也毫不退缩。凭借坚定信念和无私精神,他赢得了百姓们的爱戴和尊敬。
故事发生在一个闷热潮湿的夏日,京城内外,人们都在焦急地等待着一场即将到来的风暴;这一天,海瑞决定上书陈述时弊,他深知这封奏折可能会招来杀身之祸,但他义无反顾,因为大明需要改变,需要有人站出来发声。
当夜幕降临,海瑞独自一人在昏暗的小屋里奋笔疾书。他写下对朝廷腐败的不满、对百姓疾苦的忧虑,以及对未来改革的一腔热血。
字字句句,都饱含着他的赤子之心和无尽忧思。一旁燃烧殆尽的蜡烛映照出他坚毅而疲惫的面庞。与此同时,在豪华奢侈的大宅院里,严嵩正在与儿子严世蕃商讨如何进一步巩固他们父子的权势;对于即将到来的风暴,他们早已做好了万全准备。严嵩冷笑道:“那几个跳梁小丑,还想掀起什么浪花?只要我们父子同心,就没人能撼动我们的根基。”然而,他们低估了海瑞,也低估了人民群众渴望变革的力量。当海瑞呈上那封震惊朝野的奏折时,无数双眼睛紧盯着这场博弈。嘉靖皇帝虽久居深宫,但也无法忽视来自民间和朝堂上的巨大压力。最终,这场斗争以海瑞被罢官流放告终,但他的精神却感染了更多的人,那些原本默默无闻的小人物纷纷站出来,为正义与公平而战。而严嵩父子虽然一时得逞,却也埋下了覆灭的种子。历史是一条长河,总有一些人因其卓越或卑劣而被铭记。在嘉靖年间,这段波澜壮阔、充满矛盾与冲突的岁月,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值得深思和借鉴的人生课题。
在这些人物中,无论是奸佞如严嵩,还是忠直如海瑞,他们共同构成了那个时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