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千年沉浮:豪门大族的灭亡,墓志揭秘门阀消亡史
产品展示
产品展示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千年沉浮:豪门大族的灭亡,墓志揭秘门阀消亡史

880年,长安城被攻破,黄巢进入京城,皇宫被焚毁,王谢家族断绝。门阀大族在三百年中风光无限,但这一夜,他们彻底消失。

谭凯,一位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的历史学者,在研究了三万两千多份唐代墓志后,惊讶地发现:黄巢起义之后,河洛和关中地区的门阀家族墓志数量急剧减少,不再有显赫的家族声望被记录下来。

不是写不下去了,而是人真的少了。这么一回战乱,连亲戚朋友都保不住,今天我们聊聊这些大户人家是如何一步步变得空荡荡的。

官位世代相传,出身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

在266年,司马炎创建了西晋王朝,这标志着门阀家族正式掌握了政权。那时候,政府的结构不够稳固,选拔官员主要依靠“九品中正制”这一制度。

出身名门,仕途就顺畅多了。门阀制度的核心,是通过姓氏来绑定政治权力,让出身成为进入仕途的通行证,让血统成为仕途的导航标。

三百年的战乱时期,九品官人法制度被扭曲成了“九品看家世”,魏晋南北朝期间,普通人家的孩子几乎没有机会出人头地。

在古代,太原的王家出了37位宰相,陇西的李家则有6位丞相。当时,长孙、崔、卢这些家族之间互相联姻,甚至皇帝也要避让。这些家族之间的竞争并不依靠个人的能力,而是依赖于他们的“家族背景”。史学界把这种现象称为“制度性的遗产垄断”。

东晋之后,门阀大族自成体系,从经济、教育、婚姻到军事,各个方面都涉足。他们拥有大片庄园,并且有自己的部曲武装。

他们藏着很多书,孩子们也是在家里学习,科举考试对他们来说只是个形式。说到婚姻,王家和谢家联姻,李家和杜家通婚,门第相当成了规矩,普通人家的女儿几乎没机会嫁进去。

唐朝初期,李渊建立了一套新的政治制度,他来自陇西李氏家族,继续依靠那些出身名门望族的重要官员来治理国家。根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的记载,在唐高祖到唐玄宗这一时期,将近一半的宰相都出自六个著名的士族家庭。

在唐玄宗统治时,尽管李隆基提拔了不少出身普通家庭的人,但贵族家族仍然控制着地方上的权力。在安史之乱之前,太原王、赵郡李、博陵崔这些家族依然占据着重要的职位。

门阀在中央担任宰相,在地方担任节度使,上下贯通,一手掌控文官系统,一手掌控军镇节度。

从266年开始,门阀制度运行了超过600年,建立了一个稳固的政治继承体系。这个制度的主要特点是确保大族对政治权力的长期控制。

当皇家权力和中央政府失去掌控时,那些大家族依然依靠家族传承的知识和血脉延续下来。

在京城的围墙之外,墓碑上的文字记录了一个不同的世界——那是一个由贵族自己书写的历史。他们通过家谱来记载家族的故事,用墓碑来传递家世的荣耀,出身的好坏甚至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直到黄巢起义,这个体系才被彻底打破。

在755年,安禄山从范阳发动叛乱,声称有二十万大军,攻占了洛阳后,继续向长安挺进。唐玄宗被迫逃往成都,杨贵妃则在马嵬坡遇害,京城最终落入敌手。

长安经历了十天的动荡,许多贵族和官员纷纷逃离。王家、崔家和郑家有多人遇难。然而,令人惊讶的是,世家大族的体系并没有瓦解,反而重新调整了它们的位置和影响力。

从755年到840年间,《全唐文》和《唐会要》记录显示,门阀家族的墓志铭依然频繁出现。

一些学者认为,王、卢、李、崔等大家族在安史之乱后,虽然在长安的影响力减弱了,但仍然以隐蔽的方式存在于地方节度使系统中。

他们在京城不再风光无限,却依然在军事和行政合一的地区掌握军队和税收,这就像古代的幕府制度再次出现。

《旧唐书·李德裕传》里说,李德裕是赵郡李氏的后代。安史之乱之后,他的家族搬到了江南地区。后来,他通过科举考试和与地方军阀的关系,重新建立了家族的基业。

在828年,当李德裕担任宰相时,他已经成为了豪门望族重新崛起的象征。

在那段时期,唐朝为了减少贵族的影响力,设立了科举和察举制度,更加重视出身普通家庭的人才。可惜的是,地方的军事力量不受中央控制,贵族反而通过依附这些军事领袖来掌控地方资源。

在军队和政府紧密结合的体系中,一些大家族成员通常担任高级指挥官的助手或副手,他们依靠战场上的功绩来保持自己的政治影响力。

以前人们认为安史之乱结束了贵族世家的辉煌,但通过对墓碑的研究却发现事实相反。从758年到875年,赵郡李氏和太原王氏的墓碑记录连续不断,甚至出现了新的高峰。在唐宪宗到唐宣宗这段时间里,这些家族中至少有15人担任过刺史以上的官职。

这表明,安史之乱并没有彻底消除门阀制度,而是迫使它们在地理上重新分布。门阀家族在当地建立势力,形成了“士族军镇”的联合体。直到黄巢起义爆发之前,门阀仍然存在。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当黄巢起义发生时,门阀才真正被铲除。

黄巢一剑,不仅斩断了皇室的权力,也切断了贵族的根基。

在875年,黄巢从山东起兵造反,建立了大齐国,直接向中原地区发起进攻。到了880年12月,黄巢攻入了长安城,这次事件被称为“长安大劫难”。在这场灾难中,皇宫被烧毁,士族被屠杀,城市里的建筑几乎全部被毁,许多豪门大族的人没有一个幸免。

这次政权的瓦解非常彻底。据《新唐书·食货志》记载,长安的官方档案全部被毁,粮仓也被烧毁,尚书省的文件荡然无存。黄巢出身草根,对士族阶层充满敌意,在占领长安期间,多次进行了清除权贵家族的行动。那些被视为唐朝旧臣的门阀子弟,常常被当作镇压对象,整个家族都被屠杀。

谭凯研究了超过一万八千份墓碑记录,发现从公元880年开始,王、李、崔这些大家族的墓碑数量急剧减少了九成。特别是赵郡李家,虽然在安史之乱后还能活跃一百年,但黄巢攻入长安后,这个家族再也没有人进入朝廷。从880年到890年这段时间,墓碑记录突然中断,这清楚地表明了门阀制度集体衰落的事实。

《全唐文》中没有看到有豪门大族的后代再次获得官职的记录,而五代时期的《旧五代史》也没有提到这些家族再次显贵。太原王氏最后的成员王周在广明元年的洛阳动乱中去世,赵郡李氏最后的郡守李坦则在黄巢围城时死去。

《唐才子传》中提到,许多贵族子弟在战乱中丧生,只有少数人逃到了江南。然而,由于失去了资源和后代,他们很难再重建自己的家族。

黄巢起义的影响与安史之乱不同。它更像是对社会阶层的一次彻底清洗。过去的豪门大族被完全清除,失去了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也不再有机会参与政治。墓碑上不再刻写家族的显赫背景,后代也不再提及家族的门第。整个旧有的社会体系被连根拔起。

在907年唐朝灭亡后,五代时期政权更迭频繁,不再强调门第制度。科举考试逐渐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取代了以往的血统关系。官僚体系也进行了全面的重建,皇权开始主导士族的选拔过程。门阀制度最终在战火与铁蹄中消失,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

中国古代社会有一个独特的体系,称为门阀制度。这个体系在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来源:趣历史网。日期:2024年6月18日。

门阀制度的出现和持续存在有以下几个原因:\n\n1. 世家大族的兴起:在古代社会,一些家族因为拥有财富、权力和文化背景而变得非常显赫,这些家族被称为世家大族。\n\n2. 士族的崛起:士族是指那些通过读书和考试成为官员的人。他们逐渐获得了社会地位和权力。\n\n3. 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强调家族和秩序,门阀制度就是这一思想在社会中的体现。\n\n4. 政治权力的集中:在某些时期,政治权力集中在少数世家大族手中,导致这些家族掌握了政治资源。\n\n5. 土地和经济的垄断:世家大族往往拥有大量土地和财富,这使得他们在社会中占据了优势地位。\n\n6. 文化和教育的垄断:世家大族往往拥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教育资源,这使得他们的后代更容易成为官员。\n\n7. 婚姻和政治联姻:世家大族通过婚姻和政治联姻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形成强大的门阀集团。\n\n这些原因共同作用,导致门阀制度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存在了很长时间。

谭凯的研究表明,根据墓志铭的记载,唐代的名门望族实际上是在黄巢起义之后才逐渐消失的。这一发现发表于2017年6月29日的《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