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问绥远起义为何成功,程潜说:傅作义是兄弟班子亲如手足
有人夸傅作义,是智慧的化身,说他手下留情,没有玉石俱焚,才保住了北平古城一砖一瓦。然而,也有孙兰峰那样的“老兄弟”,憋着一股不服气。当傅作义下令北平守军陆续交枪时,孙兰峰心里直犯嘀咕:这究竟是壮烈的牺牲,还是不战而退的软弱?孙和董其武,这两个傅作义的左膀右臂,都曾是绥远系的“猛虎”,连日军都怕他们。可是,这一次,孙兰峰却选择了观望,一边是几十年的情谊,一边是心底的执拗和疑虑。难道兄弟情谊就真的能压过个人的理想和信念吗?更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是,绥远一众将领,竟然分成了支持傅作义的和摇摆观望的两伙。这“兄弟班子”,真的铁到生死不离吗?想必每个人心里都藏着一把算盘,等待着最后的果实。
在很多人心中,傅作义和手下的董其武、孙兰峰,就是北方的“关羽”“张飞”。董其武为人沉稳,孙兰峰却是个“急火星”。一个会练兵,一个能冲锋,“斧子和锤子”,打起仗来配合默契。可惜好日子没有维持多久。从晋绥老家到三地拉帮结派,部队都是山西、绥远、陕西“三驾马车”,攘外安内打得不亦乐乎。普通百姓只道这几位大将厉害,也琢磨不透背后的恩怨情仇。有人甚至炒起了“傅氏不待外人”的冷饭,吐槽孙兰峰“口音不对,爬不上去”,还调侃他说“籍贯错一个字,仕途走歪岔”。战场上兄弟并肩死拼日本人,私底下却互相叫板,看这历史风雨里的兄弟情,真和今天朋友合伙开公司的信誓旦旦一个样——遇到大事,各有盘算,谁也不傻。
表面上,1948年底北平三连败,绥远一败涂地,好像局势定了,傅作义这棵大树要被连根拔起。普通人也许以为“大势已去,一切灰尘落定”。谁能想到,地下的涌流愈发汹涌暗涌。其实,傅作义部队精锐大损,35军和104军几乎全军覆没,孙兰峰突围只带回一把骑兵。消息一传到北平、绥远,人人说“咱完啦”。但偏偏不死心的人不少:中统、保密局的小特务们诈唬拉拢,说傅作义已经被软禁,随时要掉脑袋。张庆恩和史泓轮番游说孙兰峰,力劝他千万别步“傅长官后尘”,甚至说傅作义放下武器,结局是死路一条。历史的讽刺,就在于你以为要结束的时候,反对声音却越来越多,谣言满天飞。孙兰峰站在走廊里犹豫半天,不敢轻易下注。他对傅作义的情分和多年的战友情,真的能抵得住时局的风暴吗?等闲看似平静的表面,暗地里是刀光剑影。
就在大家以为傅作义就此沉没的时候,天翻地覆的逆转来了。傅作义亲自只身赴险,飞往绥远,不怕被特务暗杀,只为当面说服旧部。董其武、孙兰峰等将领闻风而动,“兄弟班子”果然名不虚传。更有意思的是,国民党这边也没闲着:软硬兼施,一边许诺高官厚禄、送钱送权、一边劝他们西撤避祸。谁都想着拉回这局棋:蒋介石许诺傅作义当军政长官,董其武也是“副长官”等着接班。可傅作义没吃这套,不仅放弃“东南大员”的肥差,反倒劝徐永昌也一起来起义。这一枪,意义非凡:中国历史上,强敌面前说不,自己拆自己台,这不是胆子大,是魄力更大。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徐永昌见吓唬威逼没戏,竟然也学孙兰峰躲进医院装病。这种历史“合影”,比电视剧还精彩。正是这场关键对话,让一些原本动摇的将领下定决心。董其武补签、孙兰峰也签下了名字,这一幕,注定载入史册。
看似风平浪静,其实暗藏更大隐忧。绥远起义稳稳落地,傅作义一身轻松。可回头一看,局势和原来设想的可大有出入。国民党那边前后脚使绊子,观望派、投机派瞬时冒头。孙兰峰、董其武这些“铁哥们”,其实也藏着各自的小算盘。董其武曾坦言,傅作义愿意把最大功劳都让出来,却不肯为起义签字,一切“兄弟情深”背后,既是情分更是算盘。他们的行动,也给其它地区的起义带来借鉴和困惑。长沙的程潜、陈明仁起义,部队一半散伙,而绥远系数万人无一人逃离——到底哪种制度更能拢住人心?有人说傅作义是“兄弟班”,维系得住团队;有人则认为铁哥们也会因为利益决裂。更现实的是,没了大敌当前,和平后的分歧、利益再分配问题随之而来。隐患已经埋下,谁也说不准明天局势还会不会翻船。
说到傅作义、董其武、孙兰峰这些大人物,故事听起来都像是史诗传奇,尤其到了起义这步棋,似乎都是高瞻远瞩,其实仔细琢磨琢磨,不都是“时势造英雄”吗?你看这回老傅让功劳出去,没在通电上签字,外人都夸他高风亮节,不爱抢功劳。有人还直夸兄弟情深。可站在反方角度想,这要不是形势所迫,谁愿意把南墙撞个头破血流还绕回来抬兄弟上台?孙兰峰当初把籍贯挂嘴上,说自己“山东人吃亏了”,成天开怼。可是一转眼,遇到大风头了,兄弟情谊立刻就成了固若金汤。夸董其武淡泊名利,人家两次拒绝上将军衔,最后还不是接了?历史就是这么矛盾:说是大义凛然,哪一回不是既要面子又要里子?该装病时装病,该表态时表态,谁不是衡量利弊后再下决心?这波操作,说大了是保全人民,说透了,还是算自己的小账。这才是老一辈的高明所在,不死板,愿意调整,能忍能让,活得比谁都明白。
傅作义当初的大义抉择,孙兰峰久久观望,董其武坚定跟随,你觉得这到底是“兄弟齐心,其利断金”,还是各怀心思、见风使舵?难道只有背靠时代洪流,才能成就所谓的英雄?假如这种起义发生在今天,是不是也会被人说成“墙头草”?你觉得在重大历史抉择时,究竟是信仰驱使,还是利益在作祟?留言区聊聊,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