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他指挥过5位元帅、6位大将,晚年悔恨:若不犯错,我就是元帅之首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他指挥过5位元帅、6位大将,晚年悔恨:若不犯错,我就是元帅之首

他指挥过5位元帅、6位大将,晚年悔恨:若不犯错,我就是元帅之首

1955年,我国首次进行授衔仪式,十位对革命事业有着卓越贡献的将领荣获了开国元帅的殊荣。

当这则消息抵达香港,久已隐居的张发奎忍不住感慨万分。

如果从别人的嘴里讲出这句话,可能会带点酸溜溜的感觉,听起来就像是充满了嫉妒。

张发奎的话让人感叹世事无常,他确实拥有那样的能力和机遇,但遗憾的是,他却选择了放弃,与之失之交臂。

张发奎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呢?

家里原本希望他专心学习,将来能有出息,可没想到,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彻底扭转了他的人生轨迹。

1911年夏天,张发奎已是个少年。因为天气炎热,他和朋友约好去河里游泳。没想到,朋友在游泳时发生了意外,溺水去世了。

小张发奎吓得六神无主,生怕被这事扯上关系,一咬牙,决定离开家,出去躲一躲。

他从小上学,很快就在染织厂找到了学徒的工作。但他明白,这并非长久之计。于是,他利用空闲时间不断学习,期待有朝一日能迎来更好的机会。

没过多久,张发奎成功考进广东陆军小学,他表现出色,成绩优异,因此顺利成为了同盟会的一员。

他在学校时成绩优异,总是排在前面。1913年,他进入武昌第三陆军中学,然后继续深造,1916年从武昌陆军第二军官预备学校顺利毕业。

这四年的刻苦学习,为张发奎日后的成功奠定了牢固的基础,让他能够在未来一飞冲天,成就非凡事业。

毕业后,张发奎回原部队当上了排长,他随军参与了第二次反对袁世凯的战争,投身到激烈的战斗中。

张发奎因在战场上表现出色,被孙中山慧眼识珠,收为亲信,并让他担任自己的贴身护卫,负责安全工作。

1922年,张发奎已升任总统府警卫团第三营营长,正当事业如日中天之际,不料却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

陈炯明因对孙中山的北伐计划不满,威胁要辞职。出乎意料的是,孙中山并未妥协,直接撤销了他的所有职务,仅保留了陆军部长的位置。

6月,心怀不满的陈炯明决定反叛,他率领手下向孙中山的住处发起了攻击。

张发奎作为警卫团营长,亲自带领队伍与叛军展开激烈战斗。陈炯明久攻无果,便派前陆军小学校长翁式亮前去,希望能说服张发奎投降。

翁式亮接到指示后,立刻给张发奎写信,说:“咱俩师生情深,我一直很关心你。希望你能尽快回来,别等到以后后悔了。”

然而,意志坚定的张发奎并未被其动摇,他果断决定上山,与陈炯明展开了长达半年的激烈对峙。

他因这一行为深得孙中山赏识,孙中山回广州后,立即提拔他为团长,此后他仕途顺畅,一路高升至第十二师师长之位。

战争刚开始,张发奎指挥12师在湖南湖北与吴佩孚军队交战。他战场上妙招连连,打得吴佩孚军队不断后退,最终吴佩孚只能无奈撤退到汀泗桥防守。

汀泗桥地形险峻,北伐军久攻无果。张发奎果断出击,亲率一团兵力夜袭敌阵,全团静默前行,未发一枪,仅凭刺刀就夺取了敌军多处阵地。

吴佩孚的军队被打得溃不成军,有的士兵选择投降,有的则慌忙逃窜,最终北伐军取得了全面的胜利。

拿下武昌后,张发奎当上了第四军军长,他一来,第四军就被誉为“铁军”,实力大增。

那时的张发奎真是春风得意,31岁就统领一军。他麾下更是群英荟萃,朱德、叶挺、贺龙、叶剑英、林彪等杰出将领,都甘心在他手下效力。

由此可见,张发奎在政治上并无明显立场,因此我党领导一直视其为可争取的对象,特别是周总理等人与他私交很好,十分看重他的潜力。

后来的种种情况都证明了我党领导人的预测准确无误,他们的判断和预见都一一得到了事实的验证。

1927年,蒋介石主张“要先稳定内部才能抵御外敌”,随后他与汪精卫等人联手,大肆抓捕并迫害共产党人和革命民众。

张发奎见革命青年遭蒋介石等人迫害,心生不忍,主动为无处藏身的共产党人提供保护,并多次站出来,明确表示反对蒋介石推行的“围剿”方针。

张发奎的举动增强了我党拉拢他的决心。周总理亲自出面,力邀张发奎加入共产党,共谋起义大计,希望他能率兵重返广州,重建我们的革命根据地。

然而,张发奎拒绝了提议,他并非信念坚定之人,之所以保护共产党人,只是不忍这些优秀青年遭遇不幸。

他原本就不看好共产党的方案,觉得太难实现,相比之下,他觉得国民党的胜算更大一些。

就在这时,汪精卫找上了张发奎,想拉他一起反对蒋介石。张发奎本来就挺看好国民党,没多想就加入了汪精卫的阵营。

随后,张发奎的态度发生了大转变,他开始着手整顿部队,清除其中的共产党员。

周总理和叶剑英等人察觉到张发奎态度有变,果断决定不再跟随他,转而着手壮大自己的队伍,并迅速筹划了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汪精卫得知后,立刻命令张发奎带兵攻打南昌。起义军则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地分批撤出了南昌城。

时间紧迫,又遭遇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围堵,起义军损失惨重,最终仅约800人在朱德、陈毅的率领下,投身到了湘南起义之中。

经过那件事,张发奎彻底与我党为敌。之后几年,他立场摇摆不定,政治倾向时而偏向汪精卫,时而倒向蒋介石,变化无常。

那时,蒋介石虽未明确反对,却始终未给张发奎拨发军费和武器。张发奎毫无办法,只能焦急地在原地等待,盼着蒋介石能发来军饷。

不久后,蒋介石对张发奎进行了职务调整,解散了他的嫡系部队,并指派他前往江西,任务是对抗共产党。

接到命令后,张发奎怒火中烧,心想国家正处危难之际,你们却还想着窝里斗,这简直不可理喻。

张发奎心中充满了愤怒,他决定离开这个国家,不想再和蒋介石一起干坏事。于是,他毅然选择了出国,以此表达他的不满和决绝。

到了国外,张发奎积极宣扬爱国精神,呼吁海外华人支持祖国抗日。他动情地说:“只要有机会,我愿意带领一支孤军杀敌报国,哪怕只能报答国仇的一点点。”

1935年,张发奎回国,又一次劝蒋介石停战抗日。但蒋介石没明确回应,只是随便给了张发奎一个“苏浙边区绥靖主任”的职位。

1936年,张学良和杨虎城一起发动了西安事变,他们扣押了蒋介石,要求他停止内战,共同抵抗日本侵略,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蒋介石同意抗日。

在中共中央的协助下,蒋介石最终决定采纳张学良的意见,同意了他的主张。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张发奎经过长时间准备,终于迎来时机,他立刻找蒋介石,请求将自己调往前线,参与抗日战斗。

这次,蒋介石明确指示,直接任命张发奎为第八集团军及右翼军总司令,让他率军参与淞沪会战,不再有任何模糊的表达。

张发奎踏入战场,仿佛重焕青春,英勇无比。战争初期,他指挥部队屡次击退日军,甚至成功轰炸了日军的军舰和指挥中心。

张发奎指挥的右翼防线极为坚固,敌人根本无法突破,就像是一道铜墙铁壁,任何攻击都对其无可奈何。

可惜,蒋介石指挥失误连连,让左翼部队陷入困境。张发奎虽被紧急调去支援,却已难以扭转败局。即便如此,他仍坚定地说:“我会拼尽全力,战斗到最后一刻。”

张发奎无奈接受战场败局已定的现实,最终只能遵从蒋介石的指令,从上海撤离,任何挽回都已无济于事。

尽管这场战争我们未能取胜,但它极大地鼓舞了我国士气,展示了坚决的抗日意志,其中,张发奎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1938年,张发奎被提拔为第二兵团和第八集团军的总司令,蒋介石指派他率领军队,投入到保卫武汉的战役中去。

战争中,张发奎的部队遭受重创。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扩大战线,选择狮子山和张家山区域,与敌军进行山地作战,以寻求转机。

然而,蒋介石坚信张发奎是在保存实力,不顾张发奎的任何辩解,直接将他从前线调离岗位。

后来,张发奎四处征战,屡建奇功,成功夺回了龙州、南宁等地。抗战胜利后,他担任受降官,接受了广州地区日军的无条件投降。

张发奎完全站边蒋介石后,却没被重用。1947年,他被蒋介石调去广州,担任行辕主任一职。

由于蒋介石不重视南方发展,张发奎担任的职务变得有名无实,他根本没有机会展现自己的能力,一切努力都无从施展。

随后,国民党军在东北和华北战场节节败退,形势所迫,蒋介石只得把希望寄托在南方战场上。

张发奎原本以为机会来了,能大展身手,结果蒋介石只给了他一个空头衔。这下,张发奎彻底成了“闲人”,整天没什么事情可做。

李宗仁接任代总理后,张发奎的好日子终于来了。由于他与桂系一直交好,李宗仁便任命他为“陆军总司令”。

然而,蒋介石权势滔天,李宗仁犹如被操控的木偶,处处受他压制,张发奎更不用说,更是难以出头。

张发奎在1949年7月对生活彻底失望,他无法继续忍受,于是毅然辞去所有职务,前往香港,决定在那里开始新的定居生活。

他最终决定去香港,这是深思熟虑的结果。留在大陆,他可能被视为战犯,而且见到以前的老部下、老朋友会让他尴尬,所以他选择尽量避免相见。

他不想出国,更倾向于留在国内,综合考虑后,香港成了他的不二之选。

到了香港,张发奎过上了低调的生活,鲜少公开露面。新中国成立后,他更加郁闷,多次坦言后悔当初没加入共产党。

1955年,中国开始大规模授衔。张发奎得知后,不禁感慨:“真后悔当初选错了路,不然,我可能就是新中国的首位开国元帅了。”

如今回想,张发奎当年的感慨确有道理。那时的他年轻有为,满腔热血,年纪轻轻便统领一支军队,十分了不起。

假如在南昌起义时,他能果断地与周总理、叶剑英等人并肩作战,那么中国的革命历程或许就不会如此坎坷曲折。

与此同时,张发奎在台湾的老乡和手下为他举办了一场追思会,并撰写了一副悼念他的对联,以此寄托哀思。

源自曲江,传承着卓越风采,千百年来,众多道德楷模为国家献身,他们的光辉事迹跨越古今,交相辉映。

名声响彻咸宁,威名震慑中华,这位杰出的将领离世,让国内外都沉浸在悲痛之中,一代英雄就此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