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以儆效尤罕见制裁菲律宾,美航母24小时内闯入南海撑场
北京一张突如其来的制裁令,像一道闪电劈向了马尼拉的政治圈。7月1日,中国外交部罕见地直截了当,宣布禁止一位名叫托伦蒂诺的菲律宾前参议员入境中国内地及港澳。没有委婉辞令,只有冰冷的指责:“出于一己私利,在涉华问题上采取恶意言行”。这记精准打击,目标明确,意在震慑那些蠢蠢欲动的人。
南海的浪,经济的潮,美国的安全承诺,中国的合作红利——小马科斯政府正试图在这股复杂的暗流中寻觅平衡。而这张针对个人的禁令,如同一枚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搅起了层层涟漪,让平衡之木摇摇欲坠。
精准打击下的身影:谁是北京眼中的“搅局者”?
这位前政客究竟做了什么,能招来如此“待遇”?托伦蒂诺虽然卸任,却摇身一变成了“南海安全专家”,频频在公开场合抛头露面,其言论尖锐且极具煽动性。
他是菲律宾《群岛海道法》的积极推手,该法案妄图用国内法将基于非法仲裁的主张固定下来,单方面划定航道,直接触及中国南沙岛礁的主权。更危险的是,他曾公开煽动菲律宾渔民直接与中国海警对抗,唯恐天下不乱,一心想制造事端甚至流血冲突,为局势火上浇油。
不止于此,从鼓吹“联合美军巡航南海”,到推动在中业岛等争议岛礁上大搞建设,修建永久设施,再到毫无根据地指责中国大使馆干涉菲律宾选举,托伦蒂诺的所作所为早已越过了正常讨论的界限,成了破坏中菲互信关系的一个主要搅局者。
讽刺的是,这位如此卖力鼓吹“对华强硬就是爱国”叙事的政客,最终在中期选举中落败,导致小马科斯阵营在参议院丢掉一个席位。这似乎暗示,菲律宾民众对这种对抗性话题并不买账,他们更关心的是实实在在的经济、民生、教育与发展等切身问题。
北京这记制裁的聪明之处,恰恰在于它并非针对菲律宾全体人民,而是精准锁定了以托伦蒂诺为代表的特定政客。它传递的信号清晰:中菲正常合作不会受影响,但那些为了一己私利恶意挑衅的人,将付出代价。
对托伦蒂诺个人来说,这意味着他不仅政治前途蒙尘,被挡在中国大门外,更将彻底断绝任何与中国相关的商业合作与经济利益。要知道,即便在南海紧张时,2025年上半年中菲贸易额依然同比增长了12%,中国对菲投资存量已超过200亿美元。这些庞大的经济红利,从此都与他无关了。
一声航母汽笛,是撑腰还是添柴?
北京的警钟声犹在耳畔,华盛顿的回应便如影随形。制裁宣布不到24小时,美军“华盛顿”号航母打击群便迅速穿越巴士海峡,闯入南海,直奔吕宋岛以西海域活动。
这艘庞然大物的到来,其为菲律宾某些亲美政客撑腰站台的意图,几乎是公开的秘密。这就是美国“太平洋威慑倡议”在南海的现实脚本,是其利用菲律宾地理位置遏制中国战略的一部分。
美军航母的介入,无疑放大了菲律宾一侧的冒险心理,更是对中国南海主权权益的直接挑衅。近年来,从在吕宋岛秘密部署射程覆盖中国东南沿海的中程导弹系统,到不遗余力地推动扩建苏比克湾等军事基地,美国在菲律宾的一系列军事动作,都在显著加剧本已敏感的地区紧张态势。
华盛顿的行动,像是在马尼拉面前铺设一条充满诱惑的“安全走廊”,鼓励其在南海问题上采取更强硬的立场。然而,这条走廊的尽头是稳定与发展,还是更深的漩涡与潜在的冲突,这恐怕是马尼拉必须清醒认识的问题。美国给出的“安全保障”看似慷慨,但其背后是地缘政治的算计,是以菲律宾作为其印太战略前沿支点的精心布局。
回不去的“黄金时代”?经济红利与安全困境的拉扯
这种引人担忧的局面,与杜特尔特执政时期形成了鲜明对比。当年,杜特尔特选择了搁置南海仲裁,将分歧置于中菲双边协商的框架内,这一务实姿态为两国关系赢得了“新黄金时代”。
那个时代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合作红利:中菲贸易额从2015年的456亿美元跃升至2024年的716亿美元,中国稳坐菲律宾最大贸易伙伴宝座。“一带一路”倡议与菲律宾“大建特建”规划深度对接,中国援建的桥梁、电站项目遍地开花。
甚至棉兰老岛的榴莲,也因对华出口激增而让当地种植户收入翻倍。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国家利益,是小马科斯政府无论如何也难以轻易割舍的。
然而,自2024年小马科斯访问美国后,菲律宾的政策风向开始悄然转变。不仅重启了在南海争议岛礁的建设活动,更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美军敞开了更多军事基地的大门,合作层次不断深化。
当美军的中程导弹运抵吕宋岛,其战略指向性不言而喻。中国外长王毅曾在东盟会议期间,当面质问菲律宾外长马纳罗:“冲突对抗没有出路,菲方真要引狼入室?”这句话,直指问题的核心,也折射出北京对马尼拉当前路线的深切忧虑。
托伦蒂诺之流,正是借着这股“引狼入室”的风潮兴风作浪的政治掮客。中国的制裁,就是要清晰地指向这类势力:那些以“前官员”身份继续搅动对华敌意的政治掮客,那些为一己私利裹挟民意煽动对抗的利益集团,以及那些为域外势力介入铺路的幕后推手。
制裁如同一座在南海迷雾中点亮的航标,提醒马尼拉:杜特尔特时期的合作红利,源于“搁置争议、共谋发展”的务实智慧,一旦方向偏离,失去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政治前途和经济利益,更可能是一个国家的发展机遇。
谁是棋手谁是棋子?马尼拉面前的选择题
南海这盘棋,参与者远不止中美菲三方。就在美军航母在南海活动之际,英国的“威尔士亲王”号航母打击群也正驶向亚太。虽然计划是去澳大利亚参加军演,但未来它是否会与美军航母在南海组成双航母编队,为本已紧绷的弦再添压力,依然是未知数。域外大国的军事存在,无疑让南海这块敏感区域变得更加复杂和危险。
不可否认,美国持续的挑唆和高调站台,是菲律宾过去一年来在仁爱礁、黄岩岛等问题上频频动作、屡屡滋事的重要外部原因。华盛顿的军事恫吓和政治操弄,似乎给了马尼拉某种错觉:有了美国的支持,就可以在南海采取更冒险的行动。
然而,这些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南海的现有格局。中国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有其坚实的历史和法理依据,并且始终强调通过对话协商来管控分歧,推动合作。
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签署的《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以及正在稳步推进的“南海行为准则”磋商,都清晰地展现了区域内绝大多数国家希望共同维护和平稳定的主流意愿,这股力量不容忽视,也代表着解决南海问题的正确方向。
如今,小马科斯政府正面临着巨大的国内民生压力,而中国参与投资建设的卡加延水坝、苏比克-克拉克铁路等基础设施项目,对缓解其经济困境至关重要。
制裁托伦蒂诺这一步棋,看似轻巧,实则是在向马科斯政府提出一个尖锐而深刻的问题:菲律宾想在这场大国博弈中扮演什么角色?是甘当棋盘上被推来推去的一枚棋子,为他国火中取栗,最终牺牲本国的发展机遇与国家利益。还是回归杜特尔特时期的务实轨道,继续紧抓发展的黄金机遇,分享合作的红利?
这个攸关未来的选择,最终将由马尼拉自己做出。然而,历史往往充满吊诡,个别政客为了一己私利或政治投机,绑架国家政策、煽动对抗情绪的闹剧,到头来真正要为此买单、承受后果的,或许还是那些最关心如何养家糊口、而非地缘政治宏大叙事的普通菲律宾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