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东湖评论:从“回信”和“勉励”中汲取文艺发展的时代力量
一封回信,激荡创作初心;一份勉励,传递精神薪火。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田华等8位电影艺术家的回信,如春风化雨,为新时代文艺创作指明方向;委托中央组织部向游本昌转达的勉励和问候,则似涓涓细流,浸润老艺术家们的赤子之心。两件事虽视角不同,却共同诠释了文艺工作者“扎根人民、服务时代”的核心使命。在文化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上,艺术创作既要传承“静水深流”的坚守,更需激荡“破浪前行”的创新,以光影之笔书写民族复兴的精神史诗。
以人民为镜,照见文艺的历久弥新。人民生活中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人民生活是一切文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田华等老一辈艺术家用一生践行“为人民创作”的信念,其作品之所以历久弥新,关键在于将镜头对准百姓生活,让银幕流淌人间真情。从《开国大典》的恢宏叙事到《山海情》的脱贫攻坚,文艺工作者唯有“把双脚扎进泥土”,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潜心创作,才能让作品与人民的心跳同频共振,焕发持久的艺术生命力。
以传承为脉,赓续文艺的精神基因。游本昌老先生作为表演艺术的“常青树”,其艺术生涯诠释了“戏比天大”的匠心。习近平总书记的勉励,不仅是对个人的关怀,更是对带动更多文艺工作者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国贡献力量的殷殷嘱托。从田华到游本昌,从黑白胶片到数字影像,从《白毛女》里的阶级觉醒到《觉醒年代》中的信仰追寻,变的是技术手段,不变的是“戏骨”对艺术的敬畏。这种传承,恰似长江之水奔流不息,既需守护源头活水的清澈,也要接纳时代浪潮的奔涌。
以时代为卷,答好文艺的创新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回信中“努力创作更多讴歌时代精神、抒发人民心声的精品佳作”的嘱托,要求文艺工作者既要做传统的“守井人”,更要做创新的“挖井人”。当前,AI技术重塑创作生态,短视频重构传播格局,文艺作品既要避免“流量至上”的浮躁,也要警惕“闭门造车”的孤芳。创作者要紧跟时代步伐,以解牛之刃游走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创作出更多彰显中国精神和时代气息、兼具艺术质感与现实关怀的优秀作品,让光影艺术成为时代精神的“传感器”。
从回信到勉励,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工作者的关怀,始终贯穿着“以文化人、以艺通心”的深意。“田华们”的银幕形象与游本昌入党的坚定身影交相辉映,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艺术生命的延续,更是一个民族精神图谱的生动描摹。期待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在中国特色的文艺发展道路上奋楫争先、务实笃行,奋力书写好新时代新征程的文艺答卷。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廖宸(武汉经开区)
责编:王舒娴【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