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股市狂飙背后:美国M2重回疫情巅峰,中国M2破330万亿,放水助涨?
近期,全球资本市场呈现集体上扬态势,A股市场表现尤为引人注目,上证指数突破十年高点,引发市场对牛市回归的热烈讨论。
这种乐观情绪并非孤立现象,美国三大股指在八月均创历史新高,日本、英国、意大利、等国股市同样迎来股指新高,德国与法国股市逼近历史峰值。
尽管世界银行上调了今明两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期,但多数经济体的基本面并未发生根本性转变。美国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持续发酵,即将实施的医药、半导体等行业关税措施可能冲击相关产业价值创造链条,而作为全球最大经济体的美国,其就业数据已显现疲软迹象。
这种资本市场与经济基本面的阶段性背离,引发了市场对驱动因素的新一轮思考。
在众多分析视角中,货币宽松政策被视为本轮行情的重要推手。作为衡量货币供应量的核心指标,广义货币(M2)的变动趋势尤为值得关注。以中国为例,2024年末M2规模已突破300万亿元大关,这一数字在2025年继续攀升:6月首次突破330万亿元,7月虽小幅回落至329.9万亿元,但业内普遍预期后续月份将再度突破并冲击更高整数位。
美国方面,疫情期间的超宽松政策曾推动M2暴增,但2022年进入紧缩周期后,美联储通过加息与缩表操作使M2回落至20万亿美元区间。不过随着去年末降息周期重启,缩表规模调整,M2重新进入上升通道,今年6月已突破22万亿美元,重返疫情期间高位。
考虑到美联储9月降息几乎已成定局,美国M2规模预计将继续扩张。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中美M2的统计口径存在显著差异。中国M2涵盖范围较广,几乎包含全部货币形态;而美国M2统计标准相对严格,例如未纳入1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存款。美国企业存款规模庞大,若按统一口径计算,其实际货币供应量将远超当前数字。
这种差异提醒我们,简单对比两国M2绝对数值并不科学,但双方货币供应量同步扩张的趋势却清晰可见。
全球货币宽松的浪潮并非仅限于中美两大经济体。欧盟、英国、瑞士、澳大利亚等经济体也在实施宽松货币政策,欧洲央行近两年多次降息,利率水平已处于历史低位。这种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性充裕,为资本市场提供了重要支撑。在此背景下,将本轮行情称为"水牛"(即流动性驱动的牛市)具有一定合理性。
不过,"水牛"并不等同于非理性繁荣,更不意味着与长期健康牛市绝缘。在经济增速换挡期,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能够起到托底作用,通过降低融资成本、提振市场信心,为经济结构调整争取时间。
关键在于政策发力后宏观经济能否实现企稳回升。若后续经济回升动能可以跟上资本市场上涨的节奏,形成实体与金融的良性互动,则完全有可能从"水牛"过渡到"慢牛"。反之,若宏观经济数据持续低于预期,货币政策的边际效应将逐渐减弱,市场终将面临"潮水退去"后的调整压力。
值得警惕的是,流动性宽松的边际效用存在递减规律。随着全球债务水平攀升与资产价格高企,单纯依靠货币注水难以持续推动估值扩张。
未来资本市场的健康运行,更需要实体经济基本面的真实改善作为支撑,这既考验着各国政策调控的精准度,也要求投资者在乐观情绪中保持理性,密切关注经济数据与企业盈利的实质性变化。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关注、点赞,您的支持是对原创最好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