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导演王晶称很多明星爆火都是资本做局,直言追星是一种很蠢的行为
意昂体育介绍
意昂体育介绍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意昂体育介绍 >

导演王晶称很多明星爆火都是资本做局,直言追星是一种很蠢的行为

香港导演王晶的一段访谈直言,如同利刃般划开了娱乐圈光鲜亮丽的包装,揭示出资本操纵下明星爆火的冰冷真相。

这场关于资本造星与追星文化的争论,迫使我们思考娱乐工业的本质与未来。

“资本想捧红一个明星,其实很简单,现在的明星很多都是资本推出来的。”

2025年8月,香港导演王晶在一段访谈中的大胆发言,毫不留情地撕开了娱乐圈造星工业的华丽外袍。

这位深耕行业四十年的导演,以过来人的身份揭开了造星工业的“底裤”:“别说现在,就是以前也是,只要你愿意花些钱。”

他甚至以自己昔日作品中的“女神”邱淑贞为例,坦言“以前像邱淑贞就是这么捧出来的”,丝毫不避讳自己曾是这套游戏规则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01 资本造星,工业化流水线的完美产物

王晶以邱淑贞为例,回忆了当年拍摄《羔羊》时,曾协调香港六大日报头版刊登其广告,这种“饱和式轰炸”使其一夜爆红。

这种操作并非孤例。

嘉禾电影公司为捧红苗可秀,曾在香港天星码头走廊悬挂巨幅海报两个月;张曼玉尚未参加港姐选美,便因新世界中心百货的巨幅海报和汽水广告成为全港焦点。

这些案例揭示了一个残酷真相,明星的走红本质是资本对公众注意力的精准收割。

资本造星已经形成了完整产业链:从选角、培训到宣传、控评,从热搜购买到数据造假,从代言分成到影视资源倾斜。

以孟子义为例,其背后的悦凯娱乐通过复杂的股权结构与阿里巴巴影业等资本方深度绑定,为她争取到《说英雄谁是英雄》等头部资源。

02 流量时代,资本操盘的极致化呈现

当下内娱资本造星更是手段多样。

选秀出身明星出道后演唱会门票价格飙升,生日应援时粉丝包广告位,造成交通瘫痪。

热搜成为资本惯用工具,通过话题营销、水军控评,营造出虚假的全民追捧景象。

某位音乐节新人通过两个月热搜包年服务,在音乐榜上击败周杰伦,其走红轨迹与资本投入曲线高度重合。

更典型的是内娱新顶流现象:有两个在热搜挂了两个月,刚开始以为只是半月,现在看可能是包年。

这种工业化造星模式正在重塑行业生态。

王晶直言:“现在有些明星我看不出哪里好,却火得不可思议。”

这种现象背后,是资本对“人设”的极致包装,通过综艺剪辑、短视频切片、话题营销等手段,将明星打造成符合市场需求的“商品符号”。

03 饭圈狂热,情感消费与资本收割的完美闭环

王晶将追星定义为“愚蠢行为”,虽显尖锐,却直指饭圈文化的核心矛盾。

他特别点出内地饭圈现象:“那些追星花的都是父母的钱,真的很没必要。”

数据显示,我国追星群体中14-22岁占比超60%,其中30%承认曾为偶像消费超过家庭月收入10%。

某顶流粉丝后援会曾创下单日集资超500万元的纪录,这些资金最终流向经纪公司、数据平台与广告商,形成完整的资本闭环。

饭圈文化的异化体现在三个层面:

情感绑架:通过“哥哥只有我们了”“守护最好的爱豆”等话术,将粉丝情感转化为数据劳动与消费义务。

某选秀节目粉丝为给偶像投票,购买大量牛奶后倒掉,仅因瓶盖内含投票码。

认知扭曲:资本通过控评、洗稿、举报等手段,制造信息茧房。

某顶流被曝出轨后,其超话内仍充斥“哥哥清清白白”的控评文案,粉丝通过选择性接收信息维持认知平衡。

价值虚无:当追星成为生活重心,个体逐渐丧失独立判断能力。

王晶的反问直指这种精神空虚的本质:“那为什么不去学习呢?运动也能努力。

如果不行,可以去学哲学”。

04 行业反思,资本垄断与实力价值的艰难博弈

王晶的言论引发了行业深层反思。

支持者认为,他揭露了娱乐圈的“皇帝新衣”,促使公众重新审视明星价值。

正如浙江网友所言:“张学友、刘德华红几十年,靠的是极致执着和努力,不是资本包装”。

这种观点暗合“小红靠捧,大红靠命”的行业规律,资本可以制造流量,但无法制造经典。

反对者则指出,追星本质是情感消费,与购买球鞋、打游戏并无本质区别。

湖南45岁粉丝的案例颇具代表性:“追星让我更有动力,也让我快乐。只要理智,追星又何妨?”

这种观点揭示了现代社会的情感需求缺口,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中,明星提供了低成本的情感代偿机制。

资本强推的副作用正在反噬行业。

批量生产的流量明星占据着顶级资源,却交不出匹配的业务能力:演技尴尬却能担纲大制作主演,唱功平庸却霸占音乐榜单,真正有实力的演员反而无戏可拍。

05 资本之下,明星与粉丝的双重异化

资本造星模式不仅影响了行业生态,更导致了明星与粉丝的双重异化。

郑乃馨案例堪称一部典型的偶像兴衰史。

2020年,她以《创造营2020》第五名的成绩出道,成为限定女团“硬糖少女303”成员。

当时的她操着不标准的中文,自称“爸爸妈妈都是中国人”,在镜头前塑造出一个热爱中国文化、努力上进的异国甜妹形象。

回泰国发展后,郑乃馨的一系列言行彻底颠覆了她在中国的公众形象。

从在节目中暗讽中国厕所卫生,到公开承认与辱华艺人Bright的恋情,再到举办高价“治愈仪式”,每一步都精准踩中了中粉的雷区。

更令人咋舌的是,她甚至为自己举办“葬礼”,通过PS技术制作“超度自己”的图片发布网络。

这种极端行为已经超出了普通“塌房”的范畴,呈现出某种精神层面的异常状态。

郑乃馨事件折射出偶像工业中“人设与真实”的永恒矛盾。

在韩国接受过偶像培训的经纪人金敏秀透露:“95%的偶像都有两副面孔,镜头前的形象是经过严格计算的商品”。

06 破局之道,娱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可能路径

面对资本造星和饭圈追星带来的种种问题,娱乐产业该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王晶提出了三点建议:粉丝经济的理性化、合约人性化、公司的多星孵化能力。

粉丝经济的理性化,意味着粉丝们应该更加关注明星的作品,而不是盲目地为明星的商业价值买单。

合约人性化,则要求娱乐公司更加公平地对待艺人,保障他们的权益。

而公司的多星孵化能力,则是娱乐产业发展的关键。

只有培养出更多有实力的艺人,才能让娱乐产业更加繁荣。

内容为王是关键策略。

参考正午阳光等优质制作方,通过《琅琊榜》《山海情》等作品证明,好内容才是明星长红的根基。

专业至上也必不可少。

需要借鉴TVB艺员训练班模式,建立系统化的表演培训体系,而非单纯依赖人设营销。

粉丝引导同样重要。

可以学习B站“知识区”运营经验,将追星行为转化为学习动力。

某科技博主通过解析偶像参演剧集的特效制作,吸引百万粉丝学习CG技术。

监管创新是制度保障。

需要建立明星商业价值评估体系,将作品质量、社会贡献等指标纳入考核,而非单纯依赖流量数据。

07 团播崛起,资本造星的新形态与风险

近年来,一种被称为“团播”的新型网络直播形式,受到许多网友喜爱。

与此同时,“快速成名轻松高薪”等招聘话术,吸引许多年轻人加入团播“逐梦演艺圈”。

在正规平台直播间,团播表现出专业化、精品化趋势,不少国有文艺院团账号积极参与,其中不乏国风、互动式剧情舞蹈等艺术创新。

但随着大量机构涌入这一赛道,“泥沙俱下”的问题逐步显现。

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大量以“高薪”“造星”等为噱头的团播招聘信息,声称“零基础也能上播,圆你一个女团梦”“我缺主播你缺钱,想赚大钱就快来”。

22岁的李莉(化名)就是被这类宣传鼓动入行的。

“现在找工作很难,听说团播没有学历要求来钱快,还能打扮得漂漂亮亮跳舞,算是间接圆了我的明星梦”。

然而入行后的现实却并非想象中那样光鲜。

“比起当明星,我感觉自己更像是公司刷流量的工具”。

主播的主要任务是让“大哥”刷礼物。

“我们每天只是重复简单的舞蹈动作,以及线下维护粉丝。要和出手大方的‘大哥’互动,让他持续投入”。

团播行业存在诸多陷阱:“免费培训”不免费、合同条款有猫腻、工作强度畸高。

许多受访主播反映,一场直播往往有4到6个小时,每天还要练舞、化妆、做造型、复盘数据、线下维护关系,休息的时间少之又少,身体被严重透支。

08 理性追星,在情感需求与现实价值间寻找平衡

王晶的“炮轰”实质上是对娱乐圈价值回归的呼唤。

资本造星模式亟待转型。

但我们也需要认识到,追星行为本身并非完全负面,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其健康发展。

反对王晶“一刀切”的声音认为,追星的本质是购买快乐:“追星可以获得快乐呀,就像有些人买球鞋是因为快乐,有些人打游戏买皮肤是因为快乐,那么就会有人因为追星而快乐,如果不快乐的话,不会干这件事情的,所以重点不在追星,而在于快乐”。

这种观点揭示了现代社会的情感需求缺口,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中,明星提供了低成本的情感代偿机制。

正如一位湖南45岁粉丝所说:“追星让我更有动力,也让我快乐。只要理智,追星又何妨?”

但理性追星至关重要。

民众在追星时,也需冷静思考,莫让追星成为挥霍金钱的无底洞。

要知道,把钱花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远比为资本捧出的明星白花冤枉钱来得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