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大吃掉老四”!不起眼的化工材料推动行业资源向头部企业靠拢
就在前不久,帝科股份宣布以现金方式收购浙江索特60%股权,这个消息在光伏圈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光伏银浆这个听起来很专业的名词,实际上是太阳能电池板制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核心材料。它就像是电池片的"血管",负责把太阳能转化的电流导出来,没有它,再先进的电池技术都白搭。
说起光伏银浆的江湖地位,那可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存在。每一块太阳能电池板上,都需要用银浆来制作导电栅线,这些细如发丝的银线决定了电池的发电效率。虽然银浆在整个太阳能电池成本中占比不高,但技术门槛却相当高,一点点配方的差异就能影响整块电池板的性能。
回想十几年前,这个市场完全是另一番景象。2011年之前,全球光伏银浆市场几乎被杜邦、贺利氏这些国外巨头牢牢把控,中国企业只能眼巴巴地看着高额利润被人家赚走。那时候的国产银浆,技术含量低,品质不稳定,根本没法和进口产品竞争。
转折点出现在2016年左右。国内的银浆企业开始和电池制造商深度绑定,通过反复试验和技术攻关,逐步突破了技术壁垒。帝科股份、聚合材料这些企业就是在那个时候崛起的。他们不再满足于做简单的跟随者,而是主动投入研发,针对中国电池企业的具体需求来定制产品。
这种努力很快就有了回报。根据最新的行业数据显示,中国前五大银浆企业的全球市占率已经超过了70%,完全实现了对国外巨头的反超。这个数字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技术攻关和市场拼搏。
更让人兴奋的是技术路线的变化。随着N型电池技术逐渐成为主流,银浆产品也在跟着升级换代。2024年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帝科股份的N型TOPCon电池全套导电银浆销售量达到1815.53吨,占到总销量的89.10%;聚和材料的N型光伏导电浆料出货量也有1576吨,占比77.87%。这些数字表明,企业们不仅在规模上实现了突破,在技术含量上也紧跟着最前沿的发展趋势。
资本的嗅觉总是最敏锐的。除了行业内部的整合,外来资本也在疯狂涌入这个赛道。2014年,海天股份就以5.02亿元的价格收购了贺利氏集团的光伏银浆事业部,今年5月才完成资产过户。这种跨界收购越来越多,说明大家都看到了光伏银浆的战略价值。
帝科股份这次收购浙江索特,其实是第二次出手了。2021年他们曾经尝试过一次,但那次没有成功。这回改用现金收购,实控人史卫利还作出了业绩承诺,显然是下了决心要拿下这块业务。从市场格局来看,帝科股份2024年光伏导电银浆销售2037.69吨,已经超越聚和材料成为行业老大,而浙江索特排在第四位。这种"老大吃老四"的整合模式,将进一步推动行业资源向头部企业集中。
专家分析认为,光伏银浆行业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技术迭代的速度越来越快,N型电池、钙钛矿电池等新技术层出不穷,每一次技术升级都对银浆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那些技术实力强、资金充足的头部企业,才能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笑到最后。
从垄断到逆袭,从跟随到引领,中国光伏银浆产业的这场翻身仗打得确实漂亮,而更激烈的较量还在后头。(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