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陈仪治台:一场失败的接收如何塑造今日台湾
意昂体育介绍
意昂体育介绍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意昂体育介绍 >

陈仪治台:一场失败的接收如何塑造今日台湾

在1948年的华夏大地上,国共两党间的内战已持续近两年,百万雄师在沙场上激烈交锋。相较十余年前,此时的解放军在规模与战斗力上已与国民政府军不相上下,战场上一连取得辉煌胜利。众多国军高级将领在阵前率部反正,加入了人民解放军的行列。然而,其中却有一位特例,那就是曾作为首任台湾省行政长官前往接收台湾的陈仪。他在即将倒戈之际,被国民政府察觉并遭拘捕,最终在1950年遭受极刑。陈仪的一生颇为曲折,作为蒋介石的亲信,他的最终人生抉择令人颇感意外。

一、半路将军

1924年,42岁的陈仪受孙传芳之邀,荣任浙江第一师的师长一职。在此之前,他曾三次赴日本深造、工作及生活。归国后,陈仪在江浙沪地区投身商海,凭借其地位与学识,逐渐成为浙江地区的一位知名人士。同年,孙传芳率领军队入驻浙江,为维护本地利益,陈仪以浙江士绅代表的身份,与孙传芳展开谈判。未曾想,孙传芳对陈仪的学识颇为赏识,便立即任命他为第一师师长。庆幸的是,陈仪在日本时就读于士官学校,并曾加入同盟会,参与浙江的辛亥革命,因此在他的领导下,原本纪律涣散的部队迅速焕然一新。

孙传芳

1926年,陈仪受孙传芳委以重任,担任浙江省长及“五省联军”徐州总司令。然而,陈仪内心早已萌生了响应南方革命政府与革命军的志向。他率第一师与孙传芳在长江两岸对峙。随着革命军势如破竹,一路北上,接连攻克城市,陈仪内心的想法愈发迫切,他渴望投身国民政府。毕竟,他本是革命党的一员,只是民国建立后,无奈之下才暂时告别革命生涯。此时,北伐战争为他提供了重返革命舞台的绝佳契机。

陈仪派遣其部将葛兆恩赴汉口与南军将领唐生智、邓演达等展开秘密会晤,然而在此之际,陈仪本人却不幸被孙传芳拘捕,并被囚禁于南京城。面对师长被捕的消息,第一师迅速变更番号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九军”。鉴于不愿与一师对峙,孙传芳被迫释放陈仪,并希望他返回浙江整顿部队。然而,陈仪在获释后得知革命军节节胜利,大军即将挺进浙江,遂立刻致信孙传芳,劝其及时悔改。遗憾的是,此时的一师在孙传芳的猛烈攻势下,已无力抵抗,陈仪不得已孤身投奔革命军阵营。1927年,陈仪受国府指派出国考察,次年归国后,担任军政部兵工署署长,负责领导国军兵工的生产与制造工作。

北伐军

二、台湾犯下大错

1945年8月15日,日本正式宣布投降,国府随即派遣人员前往台湾,担负起接收这座被日本统治长达半个世纪的宝贵领土的重任。陈仪,作为蒋介石的亲信,同时担任台湾调查委员会委员长,在收复台湾的前夕,就已着手处理相关事务。日本投降后,他向蒋介石呈递了一份详尽的接收方案。因此,接收台湾的重任自然而然地落在了他的肩上。然而,谁都没有料到,陈仪此次之行,竟引发了一场至今仍影响深远的灾难。

为何陈仪担任台湾行政长官兼警备司令后,在台湾本土引发了诸多争议?

1945年十月,陈仪携同众多行政同仁抵达台湾,着手负责接收岛上所有政府机构、教育机构、工业设施等事务。鉴于陈仪在革命前曾在日本从事商业活动,他对台湾恢复经济的重要性有着深刻认识。因此,他上任伊始,便果断宣布对台湾所有工商企业进行接管,推行专卖政策,并陆续设立专卖机构,旨在借助政府之力,重塑台湾经济。然而,陈仪所采取的举措,在大陆民众看来或许尚可接受,但对台湾本土居民而言,国民政府强行接管的做法,与日本昔日占领并无二致,因而他们在经济上对国民政府及陈仪本人感到强烈的不满。

陈仪在台湾

1947年2月28日,台湾省专卖局派驻的缉私人员在执行公务时,与当地商贩发生激烈冲突,导致一名台湾同胞不幸丧生。此事激起了台湾人民对国府强制政策的长期积怨,犹如火山爆发般瞬间喷涌而出。他们聚集于行政长官署,要求陈仪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然而,他们的诉求并未得到满意的回应,反遭政府更加严厉的驱赶。在此之后,警察、军队与台湾民众之间的冲突愈演愈烈,连续数日发生大规模冲突。尽管陈仪曾公开发表讲话,承诺进行改革,推行县市长民选制度,但这种承诺显然无法平息民众的怒火。3月9日,国军于基隆登陆,并迅速进驻台湾各大城市,陈仪随之对示威者采取了更加强硬的态度。在随后的半个多月里,民众的伤亡人数急剧攀升,高达万余人。

可以说陈仪是想在台湾做出一番成绩的,但他最大的问题在于,不但没有对台湾本土人民宽容以待,来缓解他们被日本欺压50年的痛苦,反而对本土民众十分强硬,以致于酿成如此大的惨祸。二·二八事件的影响直至今天,造就了台湾本土派对大陆外来人严重的怀疑与不信任,在蒋介石、蒋经国等政治强人先后去世后,本土派与大陆外来人之间的矛盾更加紧张。加上蒋经国在晚年开放党禁,推行多党选举制,被压制数十年的本土势力迅速崛起,并从国民党中分裂出去,成为今日的民进党。绿营与蓝营之间的分裂与争斗,对今日的台海关系埋下巨大隐患。

台湾“二·二八”纪念碑

三、起义败,被杀。

1948年,陈仪从台湾重返大陆,荣膺浙江省主席一职,自上次在杭州履职至今,已过去二十余载。此时的大陆,早已与陈仪赴台时那片和平景象大相径庭。国共两党即将迎来决定性的决战,全国范围内均成为两军交战的疆场。蒋介石之所以委以陈仪浙江省主席的重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深信不疑的心腹。任命心腹执掌国府核心区域浙江的领导职务,实为明智之举。此外,将陈仪召回大陆履职,亦有助于平息台湾本土民众的愤慨情绪。

陈仪履新之际,浙江省的经济状况已十分堪忧,法币犹如废纸,金圆券虽在短期内发行,但很快便与法币地位相当,导致省政府公务员连基本生活都无法维系。陈仪上任后,首要任务便是整顿经济。他深知农民与农村的重要性,计划创办“农民学校”,以振兴全省农业。他的目标与农民学校的十六字方针不谋而合,即“改进技术,提升文化,学以致用,用中求学”。陈仪甚至借鉴英国工党的“社会主义”改良方法,期望通过改善农业,彻底扭转浙江经济的颓势。

金圆券

在陈仪执掌省主席职务期间,他日以继夜地投身于工作,几乎鲜有闲暇时光。然而,仅凭一己之力,他难以力挽狂澜,拯救浙江,更遑论扭转当时国民政府的命运。1948年底至1949年初,三大战役之一的淮海战役落幕,华中地区百万国军要么被解放军击败,要么选择投降,国民政府在江北几乎陷入了无兵可用的困境。

蒋介石被迫退居幕后,隐居于浙江,陈仪亦曾多次前往奉化探望。实则,陈仪心中早已明白国民政府大势已去,他自己亦萌生了向解放军投诚的念头,希冀将浙江完整无损地交给解放军,避免其遭受战火摧残。然而,陈仪未曾料到,他将投诚的意图告知了好友,时任京沪杭警备总司令的汤恩伯,更未曾料到,汤恩伯竟将此秘密泄露给了蒋介石。蒋介石闻之大怒,1949年2月,陈仪被免职,随即被押送至浙江衢州软禁,起义计划被迫搁置。1950年6月,陈仪在台湾被蒋介石下令处决,时年67岁。

汤恩伯

陈仪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人物,他早年在日本留学学习军事,参加了同盟会,但却在辛亥后远离政坛,又在偶然中踏入战场。宦海浮沉数十年,却在战后的台湾跌了跟头,接收台湾后他对台湾的一些强硬改革措施,引发了台湾本土民众的巨大反抗,其影响直至今天都十分巨大。面对国共内战,陈仪逐渐认识到中共一方的优势与长处,并暗中谋划向解放军投诚,没想到遭好友出卖致使起义计划失败,最终被蒋介石杀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