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仇不可忘——日军的队之联队、大队
1945年无条件投降前的日军部队单位中名字包含了队的有:联队、大队、中队、小队、分队,以及支队。
联队、大队、中队、小队、分队对应别国的团、营、连、排、班,由于日军编制的特殊性,这些队的规模对比外国同级单位都有所差异。
日军各级队的具体编制随处可查,所以码字的这里就不再赘述,重点介绍一些相对来说比较冷门的知识。
联队
日本陆军的步兵联队为步兵旅团(归属师团)和步兵团的下属单位,编制高达3800人,远远超过了国外一般团的规模。
日军陆军中还有诸如重炮联队、骑兵联队等兵种联队,这些兵种联队人数1-2千余人,甚至更少一些不到千人。
日军步兵联队以外的这些联队常常不满编,比如因为其联队长是奥运会马术冠军西竹一而闻名,在硫磺岛被美军歼灭的第26战车联队,其官兵总数仅仅只有755人,远远少于满编规定的1200人。
步兵联队指挥官一般为大佐(上校),而重炮联队等这些兵种联队的指挥官一般为中佐(中校)。
不过随着日军在抗战中的大扩军,联队长的担任军官军衔也随之降低。像是1945年日军才成立的本土决战师团之一的第216师团,其下辖的第524联队联队长片冈太郎就是中佐。
日军中的固定单位正是联队,所以联队的下辖部队是固定不变的。而比联队级别更高的旅团、师团、军等等,其下辖的编制根据作战的需要不断增减。
所以有时师团等上级单位被裁撤了,但是其下辖的联队反而会被保留下来。
像是日军在抗战初期扩军时建立的第114师团,该师团在1939年夏被撤销,但是其下辖的联队却没有被撤。比如其下属的115联队虽遣散了大部分人员,但是其联队部依旧保留驻扎在高崎,负责周边地区的新兵训练。
联队之所以难以被撤销,一个关键原因是,日军只有联队才会获颁军旗,而军旗只能由日王颁发。
顺带一提,由于日军规定军旗只能由日王颁赐,所以军旗旗面损坏后,如果日王没有发新的旗面,联队是不能自行更换旗面的。不知为何日王基本不发新的旗面,所以日军军旗最终都只剩下了一根旗杆。于是日军联队的战功,都被刻在了那根旗杆上。
所以日军军旗其实只是一根杆子。
关于日军的军旗一直有这么一个传言:二战中没有一面日军军旗被缴获。
一些家伙由此对日军推崇备至,然而这其实并没有什么可夸耀的。因为日军规定出国作战的部队不得携带军旗,包括驻扎冲绳、台湾的日军都没有携带军旗。而日本投降时,其本土和朝鲜半岛(日本视为本土)尚未被占领,因此日军各部奉命将所有的军旗付之一炬。
大队
日本陆军的步兵大队1100人,比之外国同级的营规模要大上不少。
抗战开始后,由于作战的需要,日军的步兵大队分为了两种。
一种是传统的联队下辖步兵大队,另一种为独立步兵大队。
独立步兵大队其编制分为两种,一种为独立混成旅团下辖,其编制一般在830人左右;一种为八大队制师团下属步兵旅团下辖(每个旅团四个大队),其人数在1300人以上。
独立步兵大队由步兵、骑兵、炮兵等多兵种合成编成,具备极强的独立作战能力,小规模作战无需支援便可以独立完成,可以将其理解为现代的合成营。
独立步兵大队是日军为了适应敌后战场的碎片化、高频率作战需要而编制,具备独立作战能力强、灵活性大的特点,是应对敌后抗日武装攻击非常有效的建制。
之所以师团下辖独立步兵大队比旅团下辖的人数多,是因为师团承担的防卫面积比旅团要大很多。所以从实际情况来看,日军八大队制师团在海外编成后,其防区单位面积上的日军兵力密度反而都比原来要低,这反映出了日军兵员枯竭兵力捉襟见肘的现实。
从大队一级开始,日军设立附,称为大队附,联队为联队附。
由于从旅团开始,旅团指挥部可以称为司令部,所以从旅团一级开始,附称为部附。
日军的附就是别国的参谋长,日军中的副官是附的手下,称为附员。
附及其附员都是属于参谋系统的,而日本军制照抄普鲁士,参谋拥有极大的权力,因此附及其附员与部队主官是没有直接隶属关系的。
一般而言,附比部队主官军衔低两级,而副官军衔比附又要低两级或以上。
但是在上下级分明的日军中,按照日军军法规定,附认为主官不胜任职务时,可以解除主官指挥权,或是附直接接管部队,或是附任命一个新的主管者。
别看日军的副官军衔低,平时在部队都是以给主官拎包的角色出现,他却是一支日军部队中实际上的第三号人物。当部队主官和附都不能视事时,副官便自动接管部队的指挥权,他也可以任命一名该部队的军官为部队的临时新主官。
顺带一提,副官不是给主官拎包,而是负责保管主官的文件包。因为根据日军的保密法则,这个存放重要文件的文件包,在一支日军部队中,只有主官、附、以及副官才可以接触。
觉得码字的文章还行,走过路过看过的朋友还请赞个粉个转个。
谢谢大家的支持。